首页 > 养生快讯 > 今日头条 > 室内空气质量未必更好 地下PM2.5含量高

室内空气质量未必更好 地下PM2.5含量高

来源:养乐谷    阅读: 249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雾霾已不再是新闻,没有雾霾才是新闻时,人们已经习惯了戴着口罩穿行于能见度不足30米的茫茫浓“雾”中。

室内空气质量未必更好 地下PM2.5含量高

然而在室内,或者进入地铁、地下商场、会议室等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人们则往往愿意取下口罩,只因相信室内空气质量比外面稍好。

但是,近日一则新闻让这种侥幸心理彻底破灭。

地铁PM2.5是地上的16倍?

12月初,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名为达尔问的环境研究所曾经接受委托,测量了北京地铁站台和室外测量数值,对比后发现地下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数值相当于室外16倍。该消息被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转发扩散后,有人提出以后坐地铁一定要戴口罩。

尽管这家机构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说过地铁内PM2.5是室外16倍的话,但这条新闻还是让人们对于PM2.5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并非只有室外才有PM2.5的威胁。

其实,在网络中搜索“地铁、PM2.5、超标”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这类新闻并非今年最新的消息,早在两三年前就有人发现地铁中PM2.5数量惊人。

今年6月,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达到64微克。

而在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中显示,上海测试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ug/m3(微克每立方米)、293ug/m3和372ug/m3,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ug/m3,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10年前,我们就曾在南京某地下商场内监测发现地下空间PM2.5含量偏高。”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授朱培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众所周知,地下空间建造时,已经安装了通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地铁通风更是“双重保障”。“一般情况下,地铁通风都是依靠活塞风。只有人比较集中,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地铁内部的通风空调系统才会被开启。”朱培根解释说。活塞风,是指当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隧道中的空气被列车带动而顺着列车运行前进的方向流动。

但是,通风系统虽然可以带走二氧化碳,但同样也是造成地下空间PM2.5含量超标的原因之一,“因为通风道中灰尘堆积,进行通风换气时会将灰尘带出。地铁内空气质量差则还包括地铁隧道内,被活塞风带出的灰尘。”朱培根表示。

测量地点选择要科学

此次,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测出地铁内PM2.5含量超标,专家们却也提出自己的质疑——测量方法是否科学。“某个人监测空气污染,所用的仪器设备、检测次数、有没有检测规范,上午、下午检测时间不同,可能结果也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的方法可能测量结果都不一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通风系统决定风向,而人的流动、地铁的开动都会影响空气流动,造成PM2.5分布不均。朱培根主张,测量地下空间空气质量,还应该根据空气来源位置进行。“如果测量从地铁出入口进入的空气,可能质量会好些,而从隧道流入的空气,则质量较差。通风系统的风管尽管每年都会定期清洗,但是其工作量庞大,也容易造成清洗工作让灰尘松动,导致污染更严重。”

更重要的是,“我们评价地铁污染的时候,是否能够按照室外空气标准衡量?”王庚辰说,“而且更需要规范的是,检测地铁哪个地方的空气可以代表地铁内部的PM2.5含量。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多长时间监测一次,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对监测时间、地点等,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出台细则。”

室内空气标准不含PM2.5

现在,国内各省市环境监测数据每天都会公布,人们只需稍稍关心一下,就能知道当天室外空气质量情况。“但是室内空气质量并没有检测系统。”王庚辰说,“更重要的是,室内空间包含的环境类型各异。比如电影院、地铁、会议室、地下超市等,他们的建筑设计、通风状况各不相同。”

电影院有不同影厅,每隔几个小时就会开始一场新的电影,放映时人员相对集中;会议室则是人员相对固定;地铁里更是人潮汹涌,非高峰时期人员相对较少,而高峰时期则人流量密集。“但是我国并没有针对不同环境类型制定的标准。”王庚辰说。

所以,每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都按照自己的情形,安装了通风系统。“像地下超市,因为客流量稳定,往往使用固定空调系统通风。有些超市可能根据客流量多少进行通风。而地铁是开放性的空间,客流量随时变化,发车对数也会变,这就造成活塞风也会随之变化,所以一般会根据地铁内部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情况调节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模式。”朱培根说,“地铁公司一般都规定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5%,而温度是根据季节控制,冬天,地铁不能超过22摄氏度,夏天则不能超过28或29摄氏度。”

尽管调节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能让人体感舒适,但是人们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依然集中在甲醛、苯等污染物。“国内并没有针对地铁内PM2.5含量多少推出规范。”朱培根表示,“如果有规范,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设计地铁时考虑这一因素,现有的地铁也可以加装空气净化系统。”

王庚辰也认为,应该建立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检测规范,然后再用这个规范衡量空气中PM2.5是否超标。

室内也需远离雾霾

目前,并非只有我国没有室内空气PM2.5含量的标准,世界各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对此作出要求,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相应规范。”王庚辰说,“但是,不论室内室外,都应该以人的身体健康标准为准则。”

“就新装修的房子而言,有可能甲醛超标。因此我们要保持室内通风,让空气流动,带走污染物。”王庚辰说,“但是室外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开窗通风,可以通过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

对于地下的相对封闭空间,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杭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可以佩戴口罩。其实也不必使用专业的防雾霾口罩,“我们医生佩戴的口罩也可以起到防雾霾的作用,但最好三四个小时就要更换一个”。

“另外,人们最好减少在室内吸烟,一是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容易给周围其他人带来污染,二是一根烟对于人体的伤害,相当于在室外重度雾霾天气中呆一天。”陈杭薇说。

延伸阅读

支招地铁防护

1.佩戴口罩

专家建议,乘客可以多备几只口罩,以便更换使用。

2.坐完地铁要洗手

每次坐完地铁都要洗手,而且洗手的时候不能只用清水,要用肥皂、洗手液或者消毒液。洗手时要格外注意指间的缝隙、指甲沟等地方。胃肠道疾病很多是以手为媒介传染的。特别是在乘坐地铁时,拿钱买票,抓电梯扶手或者车厢内拉手的时候都有可能接触到大肠杆菌这些病菌。

3.转移焦虑情绪

地铁外面黑洞洞的,不像路上的交通工具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再加上人员拥挤、通风不畅,时间一长,难免会令人产生焦虑情绪。这时,你可以通过看书、看报纸、看地铁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情绪。

4.尽量不佩戴耳机

有些人乘坐地铁也喜欢戴上耳机听音乐,其实这样做可能会损伤听力。因为地铁运行的时候声音很大,再加上周围的噪音,这些声音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环境声音。在这种环境下,人会不知不觉地加大耳机的音量。而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很可能影响听力,因此听力减退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更应注意,他们耳骨发育不健全,更容易受影响。(来源:中国科学报)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