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快讯 > 医界要闻 > 四年时间摸清中国癌症分布家底

四年时间摸清中国癌症分布家底

来源:养乐谷    阅读: 213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日,由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的“《中国癌症地图集》编制”项目已经启动,将绘制、出版以县(区)为单位的新版癌症地图集,建立区域性癌症流行情况大型元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在此之前,中国甚至世界上的肿瘤领域专家在研究中国的癌症分布以及癌症预防等问题时,所凭借的是30多年前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

四年时间摸清中国癌症分布家底

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处于十年动乱中,在中国的相关数据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动员了全国卫生行政、流行病学、医务及统计人员共60余万人,基本摸清了我国癌症分布的家底。编制出涵盖29省份、2000多个县级单位的癌症地图,其难度之大,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这部地图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如今,时代变换让这部地图集的数据显得于落后时代,编制新的地图集已迫在眉睫。

人口死因调查促癌症地图绘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是一系列工作中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刘振东说。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这部地图中承担了绘制工作,刘振东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谈起这幅获得过卫生部甲等奖的地图,仍然印象深刻。刘振东所说的“一系列工作”便是指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展的那次史无前例的全国人口死因调查。

1969年12月11日,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经中央批准成立,挂靠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的任务就是负责制定我国肿瘤防治研究规划与计划,组织、领导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工作。

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领导下,1973年组织了“华北地区三省一市食管癌死亡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食管癌在华北地区的流行情况和分布规律,为开展全国死因调查奠定了基础,该材料曾在第一届国际抗癌大会上交流,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关注。

有了上述基础,全国人口的死因调查工作也即将展开。1975年3月,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组织了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共8.5亿人口中进行其中3年(1973—1975年)的死亡情况调查。

在当年绘制一幅高精度的恶性肿瘤地图实非易事。“技术资料、信息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陈万青主任说。“当时除了美国有绘制过癌症地图之外,其他国家好像很少。”刘振东回忆说。

经过这次全死因调查,首次摸清了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分布规律和特征。为绘制地图提供了契机。陈万青说:“上世纪70年代医疗资源很少,医疗水平也不高。先把肿瘤的情况摸清了,其他疾病的摸底情况大概也差不多。”“在那种相对困难的时候做这么庞大系统的工程确实说明国家对于国民健康的关注。”陈万青说。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曾经做过癌症登记。

浩瀚工程靠人工完成

刘振东回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接了全国癌症地图的绘制工作。

1978年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区以县为单位,将调查原始数据资料上报到了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这个资料的收集工作需要很多人协作,并且逐级上报统计。在那个年代是很浩繁的工作。基础的工作还是全国人口的死因调查带来的数据,没有统计出来的数据是很难做成的。”刘振东说。

刘振东等工作人员都聚集到了北京,他们统一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而且一住就是两年多的时间。

“没有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就只能动用大量的人力。数据统计大部分靠数数完成。”陈万青说,仅文字资料就堆放了好几个房间。

“我们之前没有搞过,还参考了美国编制的癌症地图来绘制。”刘振东说工作开始后他们才感觉到这项工作的不容易。首先遇到的两个难题是分类与建立指标。“系统分类在科学研究里面很重要。而指标怎么定关系到最终体现在地图上的是什么。”刘振东说。因此,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刘振东他们还与癌症研究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是否能把指标等在地图上的规律表现出来。”

对于具体的工作流程,据刘振东介绍是先要把资料进行分解,分解完之后做样图,定指标之后做数学模型,用地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到了工作后期,原有的工作模式也要改变,要细分成多个小组来完成工作。每一种癌症就对应一个小组,最终再次汇总到一起。

历时两年之后,这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终于绘制完成。并且中英文两种版本在1979年开始出版。陈万青展示了一册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地图印刷精美。

在这册地图集上,涵盖了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的395个地(市)2392个县,合计8.5亿人口,囊括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肺癌等15个恶性肿瘤。并且每一项肿瘤统计又分成男女两部分进行展现。

这册地图集的出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我到现在还记得食管癌的高发区集中在中原地区,广东地区是鼻咽癌的高发区等。”刘振东说。肿瘤研究学者、医务人员把这个地图视作中国预防与治疗癌症的“圣经”—“之后就根据这幅地图展示的数据开展了很多的研究,以及肿瘤防治的一些工作,对整个时期的癌症防治贡献很大。比如说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就给病理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思路。”

数据完备助力再次绘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的出版可以说影响了此后30多年的肿瘤防治研究工作。陈万青坦言他们到现在都还在使用这册地图做相关研究与工作,“我们最近到国外去做交流的时候所使用的图都还是这张癌症地图,因为后面再也没有绘制过。”

上世纪70年代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经历了30多年的时代变迁,而且这30多年是中国发展最快、人口流动最大、面貌改观最大的时间段,地图内容已经完全与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陈万青举例说,淮河流域目前是被媒体普遍关注的一个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个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恶性肿瘤数据都不高,但最近调查发现患癌率普遍增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分布肯定又不一样了。

“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工作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刻舟求剑。”陈万青说,正是在这种变化的催促之下,中国必须再有一张新的“癌症地图”。

这个愿望在今年将付诸行动。陈万青介绍,此次绘制的癌症地图属于科技部的基础专项工作之一,将历时4年完成绘制工作。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及数据积累都让这册地图的绘制工作变得可行。“肿瘤的全国登记点到今年设立了308个,但是目前也仅仅覆盖全人口的20%—30%。”陈万青说。

恶性肿瘤的全国登记点是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长年以来做的一项工作,数据收集不仅仅在医院中,还会延伸到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医保。“因为很多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可能选择到外地看病,当地医院无法统计,但在新农合的数据上就可以找出来。”陈万青说。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