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攻略 > 母婴保健 >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39.5℃以下的处理方法,妈妈们要记得收藏哦!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39.5℃以下的处理方法,妈妈们要记得收藏哦!

来源:养乐谷    阅读: 2.6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宝妈会问,孩子发热了怎么办? 其实只要孩子发热的时候精神不是很差,温度没超过39.5℃,家长是可以自己在家处理的。

遇到孩子发热时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家长可以在孩子睡着后,用手心捂住孩子的前囟门,一直捂到孩子的头微微出汗。

这时的小婴儿,鼻子通了,呼吸平稳了,温度自然也降下来了。不过家长要记得多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或红糖水,这样宝宝很快就能够恢复如初了。

2.多数孩子的发热还是因为受凉感冒引起的,发热时手脚发冷、舌苔发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用生姜红糖水给孩子祛寒,效果是很不错的,如果生姜红糖水里再加上2~3段切成一寸长的葱白,效果会更好。

3.如果孩子发烧时手脚不冷,但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眼睛发红,则说明孩子身体内热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给宝宝喝生姜红糖水了。

这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喝大量的温开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盐,冲成淡盐开水给孩子喝,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内热。

4.如果孩子白天、晚上都发热,家长可以用苦瓜切成薄片,取10片,加水煮5~10分钟后给孩子喝,一天2~3次,到孩子白天不发热时,就可以不用再喝了。

同时要尽量给孩子多喝水,吃新鲜的水果饮食要相对清淡,不能吃鱼、虾,只能吃其他肉类及蔬菜。

5.如果孩子白天体温正常,一到傍晚体温就升高,到早晨又退热,这时仍然要给孩子喝生姜红糖葱水,最好再配合艾叶水泡脚祛寒,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多喝水。

6.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孩子按摩。先搓孩子的脚心,把热往下引,等脚搓热了,再搓小腿,上下来回搓,把小腿搓热后,再搓孩子的小手、胳膊、后背和耳朵,最后搓孩子头顶正中的百会穴。

不过家长在帮孩子按摩的时候不可太用力,要轻轻的搓,搓的速度 也不能太快。

家长们还要需要注意的是,喝葱姜红糖水加按摩治疗发热时,要先喝葱姜红糖水,然后再按摩。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39.5℃以下的处理方法,妈妈们要记得收藏哦!

孩子发热这些情况是必须要送医院的

孩子患感冒、发热后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呢?

1.高烧39.5℃以上。

2.孩子已经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

3.孩子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

4.孩子呼吸时有喉喘鸣声。

5.感冒后孩子呼吸加快,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6.孩子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发烧是人体的国防系统和外来入侵的病原作战的结果,发热越高,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但并不意味着疾病越严重。

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高热;

同时发热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烧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对人体的破坏。

高热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可以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重要器官的损伤。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尤其是5岁以下患儿在发热时易发生惊厥,从而对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39.5℃以下的处理方法,妈妈们要记得收藏哦! 第2张

应该如何使用退热药物

1、如果体温低于38.5℃,精力旺盛,精神好,不需要使用退热药物。

2、如果体温超过38.5℃,热面容、烦躁、精神不好,就需要给与退热药物。

3、当体温超过39℃时,容易诱发高热引起的惊厥,必须马上使用退热药物。

4、服用退热药,可以选用选择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给孩子退热时,可以选择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5、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6、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也适当,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这样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

7、 对于高烧持续不退的,可以选择温水浴,这是目前普遍认为最好的办法。对于大便干结的,还可以通便清火,甚至给与温盐水灌肠降温。

小孩发烧大多是病毒引起的,病程一般在3到5天,视小孩的身体状况而定。身体素质好的3天左右就会好转,身体素质不太好的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恢复。

这期间会反复发烧,这是由于病毒在体内造成的,属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着急,要保持镇定。

家长太过紧张会给幼儿造成压力,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而且要多给孩子喝水,最好采取中药治疗,用中药进行清热解毒,而且不要轻易给孩子打点滴。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39.5℃以下的处理方法,妈妈们要记得收藏哦! 第3张

运动养生
养生日历
穴位养生
母婴保健
疾病预防
减肥瘦身
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