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快讯 > 健康科普 > 女人预防痛经的妙招有哪些

女人预防痛经的妙招有哪些

来源:养乐谷    阅读: 214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痛经时刻危害女性的健康了,这对女性来说,还是得好好的调理了。痛经是女人常见的妇科病。每月一次的月经是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月经期间身体本该是不痛不痒,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少人在月经期间出现腹痛,腰酸等症状,使患者苦不堪言,严重者甚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对此有人问痛经如何快速止疼呢?痛经吃什么好呢?

女人预防痛经的妙招有哪些

痛经如何快速止疼?

1、注意保持腰部温暖

女性的腰部纤细迷人,但它不仅是风景,也是一处健康敏感区。秋冬季若经常穿低腰裤,腰部就容易受凉,下半身就容易着凉,直接导致女性宫寒。女性宫寒就会造成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

2、指压按摩法

足部含有一些指压点,被认为与骨盆部位的气路相连。在脚踝双边的凹陷处,皆有指压点。轻轻地用拇指与其它指尖捏后,延着跟腱而上,直至小腿肌。右脚作完,换左脚,各指压数分钟。

3、热敷疗法

相信痛经的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痛经期间在小腹上放上一个热水袋,或躺在床上用加热的毯子垫在身下等加热的方式都可缓解痛经。用热水袋和热毛毯来治疗痛经已经有好几代人的历史,很有效。

5、喝酸奶和牛奶止痛法

喝酸奶和牛奶基本上是可以减轻经痛的,因为酸奶或牛奶主要含大量的钙,钙可以平稳神经,帮助体内电离子的平衡,女性生理期时,由于子宫肌肉过度收缩,而导致疼痛。女性经期来时,由于钙离子不平衡,女性荷尔蒙下降,黄体素上升,所以钙不易被吸收,故多喝酸奶和牛奶,可以帮助经痛的减轻。

6、注意保持腹部温热

下半身着凉直接导致女性宫寒,除了手脚冰凉、痛经外,还会造成性欲淡薄,缺乏欲望。宫寒造成的淤血,导致白带增多,阴道内卫生环境下降,从而引发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此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女性就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女人预防痛经的妙招有哪些 第2张

7、注意保持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已经私处的干爽透气

下半身缺乏运动会导致盆腔淤血,导致痛经加重,同时对心脏和血管也没有好处,还会导致女性乳房下垂。另外,女性阴部常年湿润,如果能充分地通风透气也能减少患上妇科病的可能性。私处湿气太大,容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引发女性痛经。尽量少使用不透气的卫生护垫。

痛经吃什么好?

1、樱桃

樱桃不仅可美容养颜,还能有效治疗痛经。

做法:樱桃适量,水发银耳一朵,糖桂花两匙,冰糖适量,清水三碗。将银耳去蒂、洗净,撕碎。锅里加水,放入樱桃、银耳、冰糖用旺火烧开,加入糖桂花用小火煨,等银耳熟烂时食用。

2、红枣姜茶

姜24克,红枣30克,花椒9克。将姜、红枣洗净,姜切薄片同花椒一起置锅内加适量水,以小火煎成1碗汤汁即成。热服,每日2次。此汤温中止痛,适用于寒性痛经。

3、益母草粳米粥

益母草60克(干品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去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经前3-5日开始服用,温热服,每日1-2次。此粥活血化瘀,理气通经,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等症。

女人预防痛经的妙招有哪些 第3张

4、三花茶

玫瑰花、月季花各9克,红花3克。将上3味药研粗末,以沸水闷泡10分钟即可,每日1剂,随时温服;连服数日,以在行经前几日服用为宜。此茶活血调经,理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月经量少,腹胀痛,闭经等症。

5、玄胡益母草煮鸡蛋

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具有通经、止痛经、补血、悦色、润肤美容功效。

6、乌豆蛋酒汤

乌豆(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将乌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功效。

7、红枣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作用,对月经气血虚弱有明显效果。

做法:红枣加上敲破壳的白煮蛋一起煮,直到两碗水变一碗水将蛋剥壳,吃蛋并喝红枣汤。

8、榴莲

榴莲不仅营养价值多,还可以活血散寒,缓解痛经,特别适合体寒痛经怕冷的女性吃。

做法:鸡半只,约300克,切成块状,榴莲(肉)若干颗,蒜头,2~3颗,酱油少许。起锅,放入油,将蒜头放入锅里翻炒,等到有蒜香味的时候将鸡块放入锅中,大火,翻炒。适当放入少许水,酱油3茶匙,慢火焖20分钟,等到鸡肉基本熟透以后。放入榴莲,翻炒几次,盖上锅盖慢火2分钟,即可上碟。

结语:痛经的缓解方法,上面也都详细的介绍了,痛经的适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是需要好好的调理了。女性阴部常年湿润,如果能充分地通风透气也能减少患上妇科病的可能性。私处湿气太大,容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引发女性痛经。尽量少使用不透气的卫生护垫。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