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快讯 > 今日头条 > 医院体验:医生一刻不得闲 患者候诊等得难

医院体验:医生一刻不得闲 患者候诊等得难

来源:养乐谷    阅读: 188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普外科举办“医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赵女士和另外7名患者家属,鲍杨和其他6名刚入职的小大夫,互换角色,让彼此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体会。

医院体验:医生一刻不得闲 患者候诊等得难

感受患者等待的煎熬

10月24日9点,鲍杨脱下白大褂,博士毕业的他,如今已是北医三院的一名年轻医生。当天,他以患者家属的身份陪同患者小张。26岁的小张在6月查出脂肪瘤,已等待床位4个多月,终于在前一天接到入院通知,当天来做术前检查。

当天上午,小张要拍胸片,做心电图和超声,3项检查要去3个地方做。大家预计10点半能结束,但直到11点他们才完成。9点56分到达胸片室时,正赶上机器坏了,等候的人排成“长龙”。等机器修好,轮到小张时已是20分钟后。

3个检查中最快的是心电图,仅花了三五分钟。等到去超声室做“浅表性肿物超声”时已是10点半,小张有些焦躁不安,多次询问检查单是否已交给医护人员,什么时候排到自己。鲍杨看上去也有点着急了。又是半小时等待,小张终于做完检查。

等待过程中,小张的姐姐时不时地会询问检查的目的,鲍杨十分耐心地回答。鲍杨说,几年前母亲在大医院做过子宫肌瘤手术,自己对看病难、等待时间长有些体会,但这次互换活动还是让他深刻认识到两点:一是患者确实不容易,等待时间长,不仅耗时,且影响情绪;二是患者疑问很多,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耐心解答。而这也正是此次活动的目的——让新医生体会患者不易,了解他们的需求,日后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体会诊室内一刻不得闲的氛围

与鲍杨相反,赵女士穿上白大褂,从患者家属变成一位“大夫”,跟随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智飞出门诊。

“跟专家出门诊,看到的确实跟诊室外不一样。”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爱人因直肠癌肝转移第6次住进北医三院。作为患者和家属,在诊室外等候时非常焦躁,恨不得马上轮到自己,进了诊室则希望医生能花尽可能多的时间跟自己讲病情。此次体验让赵女士感触最深的就是“忙”,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医生没时间休息,精神高度集中地看完几十名患者。

50岁上下的徐先生也是参加体验的患者家属。数天前,他母亲因急性胆管炎发作疼得受不了,被送往北医三院抢救,目前已做完手术,病情平稳。和赵女士一样,徐先生也震惊于医生工作的忙碌和高强度。他说:“我跟的是张春副主任医师,几小时内他忙得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

另一位参与体验的患者家属赵先生对记者坦言:“我肯定当不了医生,病人一个接一个,真够烦的,但医生必须得有耐心,就像破案一样,需要时刻从患者口中抓住最关键的信息,诊断疾病,不能被病人的情绪牵着走。医生这么辛苦,现在却时常发生砍医生、杀医生的恶性事件,实在太不应该了!”

希望医生更感同身受些

普外科主任修典荣说,此次体验活动让双方有机会同时站在“医生”和“患者”两个角度看问题,期待能让医患双方多些理解,相互体谅。

体验后,患者家属也确实更真切地表达了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当问及“你给目前医患双方的理解打几分”时,赵先生给出了不及格的5分,他希望医生能对患者更“感同身受”。另外,虽然患者很多,但院方还要想办法保证病人候诊时的秩序。

徐先生也提出两点:一是希望医生尽量详细地解答病情,或医院能提供学习疾病知识的平台;二是在挂号处最好先设个分诊咨询处,以免患者挂错科室,白白浪费时间。

对此,院方回应,门诊楼一层设有专门的咨询台,就是负责这项工作,如果患者有疑问,最好先咨询后再挂号。

听完患者家属的建议,普外科医生陶明表示非常理解。他解释道,医生工作太忙碌,有时确实很难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以他为例,都是早上8点40分进手术室,晚上10点10分下班,中午两点才吃上午饭,晚饭只能到家后随便吃点方便面之类的充饥。

陶明说,现在北医三院普外科已建立针对外地医生进修的教育平台,相信以后还会有针对患者的疾病教育。“我希望患者、家属和医生间多些理解,毕竟我们需要共同应对的是疾病,目的是一样的。”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