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快讯 > 健康科普 >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来源:养乐谷    阅读: 218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受访专家: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宏阶

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王成科

无论曾经过得如何人们都希望给离世亲人最好的,在生命终结时,安置,用最好的仪式去怀念他们。但什么是“最好”,近些年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传统殡、葬、祭都毁环境

4月3日,长春市组织了第九届公益海葬。海葬是一种绿色殡葬,没有烧纸、鞭炮,人们带着鲜花祭奠缅怀逝去的亲人,将他们的骨灰撒向大海。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王成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截至目前,主动报名参与海葬的人数已接近200人,预计最后会达到250~260人。“我们这个活动坚持了8年多,虽然中间人数曾略有下降,但今年来看,又有了回温趋势。”王成科说,上述变化让人感到欣慰,但也必须承认,能够接受生态绿色殡葬的人数仍然很少。在一些农村地区,入土为安的观念依旧较深,大操大办、焚烧祭祀的现象屡禁不止。

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宏阶说,传统殡葬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殡、葬、祭三个方面都有表现。遗体防腐清理过程中会有污水,遗体火化过程中的烟气尘排放,遗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等,都是“殡”环节污染的主要源头。在葬的环节,大墓、豪华墓乱占土地,甚至导致土地过度硬化。王成科表示,如果实行土葬,遗体回归自然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不用大棺材,也需要20~30年。下葬后逝者的遗体也可能造成病菌对土壤污染。火葬有烟尘排放,处理不到位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遗物处理不当,同样有潜在污染风险。在祭祀方面,旧习俗中不能少了放鞭炮和焚烧环节,这会极大地污染空气。某些农村的祭祀仪式还讲究大操大办,搭戏台,唱大戏,在一定程度上会扰民,浪费资源。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绿色殡葬是未来趋势

虽然传统殡葬的弊端早已显现,但在上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推行全新的丧葬观念十分不易。不过,两位专家对此都深具信心。

丧葬习俗的形成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它是不断发展变化且与时俱进的。比如,我国古代曾有以人殉葬的传统,到汉唐之后,这一做法渐渐变少,代之以牲畜,至明朝时,人殉现象彻底禁止。过去,人们相信生前的东西拿到地下,可以给离世者接着使用,故产生了陪葬器物的习俗,到近现代,人们逐渐以焚烧纸钱、纸扎器物代替了真实器物陪葬,这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王宏阶说:“现在,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殡葬对环境的伤害,适应当今时代的新丧葬习俗——绿色殡葬便已在酝酿之中了。”

记者查询发现,包括江苏、江西、山东、福建等全国多省市都在努力进行绿色殡葬的宣传倡导活动,其内容涵盖了丧葬和祭祀的多个方面,如,禁止燃放鞭炮,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采取绿色公祭,在农村建立集中骨灰堂,奖励把骨灰撒海的海葬、将骨灰和树木埋在一起的树葬、把骨灰盒装在墙壁内的壁葬等。江苏南通海门市民政局统计发现,通过建立骨灰堂,仅海门一地一年就能节地40亩,若按此推广,江苏全省一年可节地2000多亩,能种出来300多人一年的口粮。

王成科说,从保留遗体的土葬,到不保留遗体的火葬,再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毫无疑问,少花钱、少占地、少耗资源和少污染的绿色殡葬方式已成为未来趋势。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第2张

让传统与环保并行

与时俱进不代表彻底放弃传统。王宏阶认为,传统殡葬有其糟粕的一面,但也包含积极的一面。比如,郑重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孝”“爱”文化,也能更好地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兼顾“好”传统的延续,才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王宏阶说,这三个字在倡导绿色殡葬的当下有了新的含义:风俗特点、形式高雅、歌颂生命。殡葬环节建议通过改善火化炉的尾气处理系统,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通过宣传倡导,积极推进生态葬,节约土地,减少硬化。祭祀方面,各地根据当地风俗开展无污染祭扫,如将放鞭炮改为献花,设置固定区域焚烧少量祭品并加强烟尘处理等。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第3张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对逝者表达怀念最好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比遗体、骨灰更重要的,应该是逝者留下的人生文化,以及他曾带给亲人、社会的有益影响。留下他曾说过的一句话、经历的一个故事、用过的一件东西,甚至几根头发,都是很有意义的缅怀方式,至于其他部分,不妨就让绿色殡葬带其回归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